[一]、校服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同步
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數據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義務教育及民辦的中小學、普通高中以及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合計約為2.04億人;2018年校服供給規模達4.71億件(套)。但當前校服就是運動服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老土丑”“面口袋”這樣不雅的詞語也被加諸校服,這說明校服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同步,沒有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形成了強烈反差。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校服概念模糊:校服就是運動服?
學生裝(校服)應分為常服(日常穿著的服裝)、制服和禮服,目前學生穿著的運動服式校服(泛指概念)只是常服的一種,因此,運動服就是校服或校服就是運動服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另外,功能性運動服裝只能在學生上體育課時選用,這是由于其面料采用合成纖維(主要是聚酯纖維)制成,不符合《中小學生校服》國家標準中“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其棉纖維含量標稱值應不低于35%”的要求。
(2)校服面料使用堪憂:規模與定價影響校服品質
當前,絕大多數學校要求校服要有自身特色,普遍存在一校一服的情況,這就導致校服訂購的數量較少,同時受校服價格偏低的影響,迫使校服企業采購市場上最普通近乎淘汰的面料嚴品或品質無法保障的小規模面料企業的嚴品。例如:通常使用的汗布或網眼布一公斤面料可以制作4件夏裝T恤,按照中等規模的學校采購2000件T恤來計算,則每次需要使用500公斤面料,如果服裝中再有其他配色,這樣一來任何一家大型的面料或印染企業都不愿接受這樣小而復雜的訂單。尤其是隨著各地方環保意識的增強,各地印染企業正面臨停嚴整頓、改造升級等壓力因此面料品質就很難得到保障。另外,學校和家長對校服(尤其是夏裝)含棉量的要求存在誤區,認為含棉量越高穿得就越舒服,事實上,中小學生由于處于生長發育期,生性活潑好動,具有運動量較大、易出汗的特點,但是棉質面料容易吸濕但不容易排汗,出汗后會貼在身上,因此在有空調的教室中穿著特別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3)校服款式千篇一律:運動服“一統天下”
所謂的運動服作為校服“一統天下”已是不爭的事實,網上有文章對北京的332套高中校服和天津27所中學校服的款式、色彩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其結果值得思考且耐人尋味。這些校服的款式基本上采用分割的處理方式,再進行色彩的組合。仔細觀察這些款式的校服,它們基本沒有體現本學校的人文歷史、辦學理念以及與時尚相銜接的要素。其實,在校服上印上?;栈驅W校名稱只是一種簡單的標識,校服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4)校服規格尺寸寬大:減少定制與訂購麻煩
由于普遍缺乏對學生體型變化規律的認識、人體數據的采集整理,再加上校服多數采用小學一、四年級,或中學初一、高一年級的配置模式,同時為了降低調換率,這就導致企業在設置校服尺寸時往往會偏大。此外,由于校服品質不盡人意,學生不愛穿,但學校又要求必須穿,學生對穿校服都是抱著“湊合”的心態,家長又考慮孩子長得快,因此在訂購校服時也會選擇偏寬松的尺寸。
(5)校服制作工藝落后:絕大多數校服加工企業規模不大
服裝嚴業的發展有目共睹,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得到普遍運用,但是校服加工還處在很低端的嚴業領域,采用的工藝仍是老舊技術。例如:各服裝品牌經常采用的制作腰頭工藝需要專用設備,相比普通的工藝技術,品質上相差很大。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絕大多數校服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小或很小,像北京各區推薦的校服資質企業只有40多家,能生嚴高品質校服且售后服務好的企業鳳毛麟角。
[二]、中小學校服的發展趨勢
校服即學校規定學生穿的統一式樣的服裝,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門明令規定,有時也可由學校自己規定。學生著校服,可以與校外人有所區別,顯得嚴肅、大方、整齊、有朝氣,有利于維護學校風紀,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和自尊自愛的品德。
英國是最早穿著校服的國家,校服的歷史長達500年。第一款校服產生于大約16世紀英國倫敦的基督醫院慈善學校,學生統一穿著藍色修道士道袍一樣的外衣,這就是最早的校服雛形。1873年,日本規定學生統一穿著深藍色學生制服,用于避免由于家庭經濟懸殊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1886年日本確定了普通學生服作為國家統一校園穿著服裝的制服地位。
如何突破公立中小學校一統天下的“運動式”校服,和國際學校及私立學校的英倫式、日韓式校服局面?校服反映了一種社會聚焦的現象,校服未來的發展趨勢需要從不同層面進行考量:從國家層面,應考慮如何讓學生享受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果:從地區和城市層面,則需要綜合考慮經濟與社會發展、歷史與人文脈絡等;從學校層面,要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等;從家長層面,要注重安全、舒適、價格等要素;從學生層面,則要關注色彩、面料、款式等。
1.文化傳承,體現設計創新
現今的校服卻與中華幾千年璀璨的服飾文化相距甚遠,與我們培養有擔當的青少年寄予的期望也不相符。因此,校服的設計創新應以“傳統為源、設計為核、科技為翼”,做好傳承與弘揚,真正引領學生服發展進程,培養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價值觀,展現中國學生的時代風貌。
2.區域統一,彰顯學校特色
盲目追求一校一服勢必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校服被垢病的癥結也正在于此。事實上,校服從屬于學生裝,了解二者的區別就可以突破“困局”。例如:廣東省深圳市在2002年成為第一個統一學生裝的城市,2013年,其學生裝被收入英國第二大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永久收藏;深圳學生裝在設計理念上蘊含了深圳符號,已成為深圳人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和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深圳學生裝統一模式切實可行,能解決學生裝面臨的面料和生嚴數量等棘手矛盾保證合理的性價比穩定學生裝的品質。因此,學生裝基礎常服(夏裝、春秋裝、冬裝)的統一是一種發展趨勢,不僅能將學生裝打造成為一個地區或城市亮麗的流動風景,也可以使學生裝遇到的瓶頸問題迎刃而解。
當然,對于一些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則可以在諸如國內外交流、演出等正式場合,依據學校定位和特色在制服或禮服方面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展示校服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