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是每個社會乃至每個社會單元個體 常提及的生活基礎,而“衣”排在 位。服裝產業的發展前景是極為誘人的,堪稱“ 衰落的產業”。
我國是世界上 大的服裝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上 大的服裝生產國。近幾年我國的服裝業有著較大的發展,服裝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 統計局統計,2005年紡織服裝的總產值約占 總產值的之一,并己連續五年出口創匯順差 ,服裝產業一直為我國出口創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我國己成為全世界 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我國年產服裝己超百億件。全世界每三件服裝,其中一件來自于中國生產。因此,我國的服裝業己經在世界上獲得了很多 :加工能力 ,生產能力 ,出口量 ,出口額 。
服裝產業屬于高競爭行業,也是我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退民進”大潮中國有資本退出 為 的產業,這也導致服裝產業是受計劃經濟影響 小,競爭性 為激烈,民營資本唱大戲的產業,并由此呈現出整個行業的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征。
我國服裝產業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為輻射中心,在服裝主產區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福建省等地,其產品占據了 8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圍繞著 市場、出口優勢、龍頭企業形成了眾多以生產某類產品為主的區域產業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襯衫,山東諸城的男裝、即墨的針織服裝,江蘇金壇的服裝出口加工、常熟的羽絨服,浙江省杭州的女裝,寧波、溫州的男裝,嵊州的領帶、織里鎮的童裝、楓橋的襯衫、平湖的服裝出口加工,福建省晉江、石獅的休閑服,廣東中山的休閑服,南海的女士內衣,虎門、深圳的女裝,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開平的牛仔,潮州的婚紗晚禮服、江西共青城的羽絨服這等等。這些服裝產業集聚地產業鏈完善,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己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體,人口、企業和產業的集聚 了區域經濟發展,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日益增長。
在我國先后6批133個紡織產業集中的縣(市、區)、鎮試點地區中,共有35個服裝產業特色名城(鎮),其中福建省8個,江蘇省8個,浙江省6個,廣東省5個,山東省、河北省各2個,上海市、江西省各1家。
另外,服裝產業作為終端消費品, 己經成為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我國服裝產業因此也涌現出大量的企業 和產品 。但這些 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較為有限。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市場上的服裝 大約有10萬多個,在這些眾多的服裝 中,只有一部分己在國內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并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而具有世界知名 服裝的數目目前還是個零。不但如此,我國服裝 的 換速度也非???,有業內人士估算,每年我國服裝市場上大約有200。多個 被淘汰。
這種情況的出現 先跟我國的社會消費結構變化有關。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到201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由2000年的30.1%提高至朽%,城市人口將由2000年的1.16億增加到6.28億,從而構成對日用消費品和服飾商品的需求拉力。同時,消費水平也將從需求消費向時尚消費轉變。近年來,消費者信賴名優 的內在質量, 化消費趨勢明顯。我國服裝市場由此開始進入 消費時代,服裝消費不再僅僅為了滿足其 基本的生存需求,還向 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滿足需求躍進。比如女裝是大商場服裝銷售的主力,細分程度高,占據了50%的市場份額,也是服裝中時尚和色彩表現 充分的品類。的競爭造就了女裝企業把握市場先機的能力,使得女裝銷售在大商場中一直是增長的品類。這種消費趨勢使得服裝產業對設計、營銷、 等審美經濟因素的依賴度 為強烈,也 加劇了我國服裝產業升級轉型的迫切性。
雖然我國服裝市場不斷呈現出 化消費的趨勢,但我國各服裝企業之間的競爭還主要停留在比較低的層面上,即停留在價格、款式等方面的競爭,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還是以批發市場的大流通為主。而近年來服裝企業的 意識雖然不斷加強,但我國服裝行業目前還只有有限的幾個 商標,還缺乏 意義上的 服裝 ,主要還是通過低成本優勢在與 進行競爭。
除此之外,我國服裝產業在各細分市場的競爭力也不均衡。其中 為成熟和稍微具備 競爭力的當屬男裝和羽絨服,這片領域誕生了杉杉、雅戈爾、波司登、雪中飛等眾多的知名 ,集中了好幾家上市公司,它們 較強,規模和競爭力都處于服裝行業前列。而女裝、童裝、睡衣等市場則相對發展還不成熟,強勢 還很缺乏,尚處在“群雄混戰”的狀態中??傮w來說,我國服裝企業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 沒有形成規模。
上述情況突出反映了我國服裝設計水平低的現狀。國內大量的服裝企業,實際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業”。其生產能力相對較強,設計能力和營銷能力相對較弱。這類企業對生產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對重視,但由于市場營銷能力比較薄弱,難以承受較大的市場波動。同時,由于設計能力不足,也限制了這類企業的市場發展戰略。因此我國服裝業只能長期替別人加工 服裝、而自己的產品則難以成名。我國服裝產業的 競爭力在 上還顯得極為薄弱。
我國服裝產業所形成的規模大、數量多、水平低、結構差等特征,對于該產業的設計創新、營銷策劃、 戰略等審美經濟因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