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校服設計研究的背景意義
校服是制服的一種,主要指學校規定統一購買的,滿足學生學習期間功能性與實用性的服裝。它不僅體現一個學校所追求的精神文化,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教育的水準。校服,由于穿著者的特殊年齡階段,因此它除了一般制服所包含的實用性與審美功能,同時還具有教化功能等普通服裝所不具備的特殊屬性。校服不僅關系到整個學生群體的形象,也是學生個人精神風貌的具體體現。因此校服既具有社會屬性又具有個人屬性。
從民國時期我國打開國門,抓現代教育開始,校服就應運而生。從民國時期的學生裝到建國后的軍裝,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針織運動服,演變成了我國近代的校服變遷歷史。任何一個時期的校服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反映了時代的需求。隨著國力的強盛與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現有校服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對于其需求。有些人提出校服已經跟不上現代校園文化的需求,失去其作用,要求取締統一校服。因此,校服的設計問題亟待解決。
民國時期的學生裝曾經紅極一時,是思想進步人士的象征,并作為經典而流傳幾十年。建國后由于物資的貧乏,掀起了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學生服潮流,八、九十年代后,實用主義的潮流下,針織運動裝遍布了每一個中小學校。
可是對于今天的學生們來說,對當下校服并不感興趣,或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一些抵觸情緒。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其陳舊的形制沒有跟上時代審美的變遷,不能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審美理念。中學生的校服問題其實早已經存在,只是長期的忽視導致了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由于其設計的不科學不合理,學生并不愛穿著。很多時候由于設計不當,使人們對其持抵觸情緒而忘記了其特有的其他意功能一一美育功能、性別引導、教育意義、監督價值等等。在家長與學生的抱怨下,學校對校服的態度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校園服飾涉及將近中國將近4個億的學生的利益與教育問題,并且肩負著社會與學校所賦予的職責。所以有必要將中學生的校服問題做深入的研究。
其二、重視中小學生校服著裝教育
服飾是一種文化,校服也是如此,它是校園文化的一種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大眾服飾文化所未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校服是我國中小學校園服飾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校服卻不能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小學生的鮮明個性和精神面貌。
校服作為一種特定的著裝,屬于制服的范疇。實踐證明,統一校服不僅有利于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和營造平等的學習環境,而且統一的著裝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感、自律性和團隊意識,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的監督與對學生的保護。
進入新世紀,我國在校的中小學生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中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服飾應絢麗多姿、五彩斑斕。
著裝后教育是相對于著裝前的校服宣傳和實施工作而言。事實上我國在著裝后教育上的滯后不是區域性或個別性的問題,而是帶有一種普遍性。目前各地區在推行統一著裝工作中,教育部門在著裝前的教育投入了較大的力氣,因此在學生裝的落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然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即著裝后的教育中卻顯得相當乏里,在筆者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這個問題表現得非常突出,許多學校對學生穿校服只規定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或是一些大型的活動中,以至許多學生服是城市或國家彰顯文明的一個窗口,只有規范性的著裝才能真正體現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高低,著裝后教育是校服文化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
校服是反映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中小學生校服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教育作用和美化作用。在設計校服的過程中,服裝設計師應吸收教育學、心理學、市場消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安全、健康、舒適、功能、美觀、個性為設計理念,把中小學生校服作為國家的形象工程來看待,通過校服的款式、標志圖案、文字、色彩等設計要素,來展現新時代中小學生的鮮明個性,體現先進的校園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