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服高效地化育學生行為
校園文化的化育功能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嚴密的計劃性。校服作為一種校園文化,它的化育功能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師教、學生學”為主的單向灌輸,而是通過創造一種氛圍,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師生。校服本身涵蓋著校園精神,它從制定到實施也是一個小型的化育系統,校服有其物質條件,有制度文化做資源,因此營造了一種特殊的環境文化。不同的校服款式,營造的校園環境也不同,莊嚴肅穆的校服款式和鮮艷明快的校服款式也必然給學生不同的化育作用。
校服發揮德育功能是緘默的。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等都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服飾的影響,作用于人們的身體和精神,使德育手段以及校園文化在學生身上具體體現。群體意識、社會輿論、共同的習俗和風尚等精神文化內容,會形成促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繼而達到行為的自我控制。
在知識更新迅猛的時代,教師的知識權威受到挑戰,學校的活動安排遭到質疑。整齊劃一的校服為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監督學生,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支持和幫助。校服是學校和教師權力、權威的代言,它迫使學生服從于權威,習得由權威制定的規則。通過升旗儀式、班會、文化節這類集體活動,要求學生聽從于特殊安排,對學生統一著裝嚴格強調,進一步塑造著學生的心靈。部分學校在舉行重大活動時,教師也要身著制服。由于校服的標志性,在穿著時就會給學生一種心理暗不:要遵守紀律,注意自己的言行,維護學校形象等,學校希望通過對學生外形的控制養成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集體榮譽感,防莊自由穿戴帶來的物質條件的攀比之風。因此會產生學習定力,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水到渠成地起到了德育的作用。
[二]、中小學校園服飾文化
校園服飾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大眾服飾文化所不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我國當前中小學的校園服飾文化主要以校服的形式出現。“校服“主要是指學生在著裝方面遵守統一的標準“包括衣服的款式、顏色、質地等。校服是制服的一種。世界許多國家的中小學都有穿校服的規定”如日本、韓國、阿根廷和印度等??钍礁鳟?、顏色多樣的校服,成為中小學校園中一道越來越靚麗的風景線。
我國在全國中小學生著裝方面,也有個大體的標準。中小學校服制作的標準是以全國性的標準作為總的準則。但是會根據各校的自身條件及各方面因素影響而略有不同。社會發展至今,校服這一觀念已在我國廣泛推廣,已經成為中小可以通過學生們的穿著,判斷出學生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屬于長沙市的各個中小學,都有各自的校服,從一個學生的校服就可以知道是哪個學校的,讀初中還是高中等等。
在教育學生的理論中,穿著校服無疑說形成良好校風,培養學生對學校的驕傲感,以及完成學生對自己角色確定和規范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能及時有效地消滅兒童在成長中尋找自我價值時的盲目肯定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特性,遏制攀比風,減少自卑感,能讓學生在一種較為健康和諧的環境中得到身心等各方面的發展。校服也是校園文化的組成特色之一,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校園文化的整體精神面貌,并且對于形成校園強有力的凝聚力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但是校服的發展也相對單一、緩慢?,F在很多學校的學生服與七八年前甚至十年前我們穿的校服并無較大差別,大多數學校都采用,藍白相間的運動服樣式作為校服。社會發展的洪流是滾滾而來的,服裝的更新速度有時都超越了我們的想象,可是校服,這一特殊的服裝文化卻像是被人們遺忘在山腳一隅。
因而,在中小學校中校服的流行可謂是有利有弊,因此對于這一現象,我們要辯證看待,對于消除攀比,為校園文化添加平等的色彩方面,我們要加以放大,發揮它的積極作用;而對于其對學生個性的扼殺方面,我們也可以采取多樣形式進行規避,比如,舉辦校服設計大賽,讓學生享受到“我的校服我做主”的樂趣,同時,發展他們自己的審美感和個性。相信穿著自己設計的校服走在校園里的學生是既有個性又有規范的充滿自信、樂觀的新生代學子。